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尚小说网 www.asxs.cc,最快更新帝国最新章节!

    第八十一章 笔墨如刀

    现在会试考试已经结束,考生都已经出了考场就等贡院里面的阅卷官公布最后的成绩了。这一次皇帝陛下也是吸取了上次会试的教训,特意让欧阳修担任殿试主考官,这样一来会试的考卷评审官依旧是古文一派但不至于将欧阳修当成靶子闹出乱子来。别人的手可没有欧阳修这么狠,有殿试无黜落的规矩在前只要过了会试就算欧阳修看人家不顺眼也不至于断送了考生的前途。

    如果不是出了包拯弹劾张方平一事,本次科考毫无疑问将会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每一次科考也是朝廷各方政治势力的一次盛宴师生、同乡、姻亲等等人们能够想得到的利益联合方式都会在新科状元们的身边出现。王景范虽然自知实力弱小,但他也不会放弃任何壮大自己的机会——他在白沙书院每年投入几十万贯,为学业优异的贫寒学子和赴京赶考的考生免费提供食宿甚至是延请名师来书院讲学,为的不就是结缘未来的大宋官员么?

    正因为深知自己所做的事情绝非是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时间便可以功成,王景范才会如此热心结交那些名声不显的学子。也许对方的才学与苏轼兄弟相差甚远甚至是平庸,不过在王景范的眼中人人都有可取之处,只要运作得当甚至可以取得非凡的效果。

    原本刘几是和王景范同一年参加科考,不过碰上了欧阳修给刷了下来,痛定思痛之后刘几更名为刘辉又卷土重来参加这一科的科考。刘几是江西铅山人。上次科考被欧阳修刷下来之后也没有回老家,而是继续留在京师等待下一科的考试。

    刘几幼年孤苦与祖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自不必说。白沙书院章程规定学业优异者、有著作者可免除一切费用,以刘几的才华获得这项待遇易如反掌——刘几之所以被欧阳修列为头号封杀考生就是因为其著有《东归集》。成为太学体的代表人物。王景范与白沙书院的关系人尽皆知,不说作为韩家的女婿和欧阳修有着亲戚关系,就是作为欧阳修主考的丁酉科状元,他和欧阳修之间也有一层师生关系,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收留老师的“死对头”,这也是王景范与欧阳修之间关系并不密切的根源所在。

    王景范要看欧阳修的笑话便是应在刘几身上——刘几能成为太学体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文名斐然,也是《全宋词》上面留名的人物,而欧阳修两次辨认刘几的试卷一对一错并且最终将其评为殿试第一这样的乌龙事件也是小传上所载。王景范不仅收留了刘几安排其为白沙书院主讲《孟子》之外,还将刘几的祖母也接到京师。这自然是让刘几感激万分。

    欧阳修闻名天下,王景范固然敬重其才学人品,不过在他看来欧阳修充其量只是一个“文人”,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义理”,若论及“事功”则差了八条街——这样的人挽救不了大宋帝国,他们只能在传统的圈子里面打转,甚至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最重要的是欧阳修活跃在政坛上的时间不多了,对自己的发展并无多少借重。

    王景范在等欧阳修的笑话。不过第二天欧阳修的精彩文笔倒是先折服了王景范自己——皇帝陛下下旨任命包拯为权三司使的第二天,欧阳修写了一篇《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呈给了皇帝,这篇《上书》写得极为精彩,诸如“蹊田夺牛”、“整冠纳履”几乎成为包拯头上的标签。王景范在读了这篇《上书》之后也不禁击节称叹,换做自己是包拯也是不敢去三司的。

    文笔归文笔,真知归真知。王景范对于欧阳修的文章素来都是极为熟悉的。毕竟科考乃是仕途终南捷径,而考丁酉科是他最有把握的一次机会。对于欧阳修流传出来的所有文章王景范都可倒背如流。正因为熟悉欧阳修,王景范更深知欧阳修文章的威力。纵观欧阳修所有的上书文笔都是极为辛辣老练,对于政敌更是忌惮无比——欧阳修与包拯的弹章几乎就是弹章中的巅峰之作,若论效果欧阳修可是更胜一筹,出刀必见血。

    尽管王景范知道欧阳修的这篇《上书》多半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不过以欧阳修的影响力写出这篇《上书》,包拯就算当了三司使也是得不偿失——名声尽毁啊!在看过这篇《上书》之后,王景范对于包拯能否接任权三司使一职都心底直敲鼓了,名声毁于一旦对于任何一个官员的仕途而言都是致命的,日后就算干得再出色也难有寸进,不过这倒是反过来印证了父亲对于包拯生平的叙述——包拯是在三司使一职上逝世的,尽管三司使是步入执政的捷径,但包拯至死也没有当上执政,除了寿限之外估计很大缘故是他没有在此事上退让。

    正如父亲所言的“潜规则”,干哪一行都有一行的规矩,哪怕这个规矩只是约定俗成从未写在纸上公布出来,只要有人违反了规矩那后果将会极为严重。当然若是个体力量强大到极点,蔑视规则甚至自己根据需要重新修订规则的事例也会出现,不过这样的事情极少有,而在权力场中,这样的人从来都没有好下场,纵然得意一时付出的代价往往让人难以承受——被车裂的商鞅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见复,这样做有些不妥吧?”蔡恕在看过王景范抄录的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之后,思量的半天方才犹疑的问道。

    欧阳修上书皇帝弹劾包拯一事不比昨天皇帝任命包拯为权三司使一事热度低多少,甚至是犹有过之——昨日大殿之上皇帝和包拯之间的气场强大,与会众臣都不禁为之心惊胆战,没想到峰回路转包拯倒成为三司新主。但明了其中门道的人毕竟还是很少,这欧阳修《上书》可就不一般了。欧阳修本就执掌文坛牛耳,他的任何著作只要是不涉及朝廷机密的。一天之内便可哄传京师,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读书人都是关注的很。

    王景范白天在三馆秘阁已经听得耳朵磨出茧子来,不禁心中一动晚上邀请蔡恕来府一叙,就是想要将这篇《上书》在白沙书院中公开传习讨论,并且列为下一次“分道台”的议题。以欧阳修的影响力,这篇《上书》自然早就在书院中传开了,不过书院学子私下的议论归议论,若是上了分道台和书院学刊,那可就是两回事。

    会试刚刚结束学子们都对贡院出榜翘首以待。自以为才学不凡必能高中的考生还都在抓紧时间准备后面的殿试。白沙书院的学子一旦开始公开就欧阳修的《上书》进行讨论,那势必会得罪欧阳修甚至是整个大宋官场,毕竟包拯入主三司可是背负了不少人的怨念,搞不好那会试榜单会因此出现极大的变数;二来欧阳修可是殿试主考,虽说殿试无黜落,但殿试排名可是关系到后面释褐授官,进士科五甲榜单关系到称号、授予散官、品阶和差遣职务等等要害,以欧阳修的人品自然不会下作到打这个的主意,不过万一他心情不好笔歪歪。考生可就欲哭无泪了。

    蔡恕婉拒王景范的请求自然是考虑到书院学子的利益,虽说书院考生能进入殿试环节的人数最多一二十人,加上外来寄宿的充其量四五十人就已经算是极多了。相对于整个书院的学子数量而言微不足道却是精英中的精英,是书院的脸面。若是因为公开讨论朝廷大臣的奏折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至少在官员眼中便打上了一个“好惹事”的标签,那对于书院的发展自然是极为不利的。连带书院出身的考生也可能会受到莫名的刁难。

    蔡恕也不客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